五年來,我們聚焦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深化改革,更大激發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改革方向,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更好結合。
——摘自政府工作報告
故事
“高質量發展離不開科技創新,以科技創新為產業升級換代,重在推動鍛造產業技術攻關,通過產教融合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和科技支撐,推進法蘭鍛造企業整合重組,鼓勵企業抓技改、搞擴展,提高裝備水平,不斷加快產業升級,推動定襄法蘭鍛造產業的創新發展?!?月18日,在北京舉行的山西定襄法蘭專業鎮高質量發展大會上,中國工程院院士鄭緯民為法蘭專業鎮建設提出建議。
“打鐵”是定襄縣的傳統產業,明萬歷年間,定襄就有“一斗芝麻鐵匠”的美譽。發展至今,定襄已是亞洲最大的法蘭生產基地、世界最大的法蘭出口基地,先后創建了國家級出口法蘭鍛件產品質量安全示范區、國家火炬特色產業基地、國家級外貿轉型示范基地等,是實至名歸的“中國鍛造之鄉”。去年以來,定襄縣編制出臺《定襄法蘭專業鎮實施方案》《定襄法蘭專業鎮三年行動計劃》《定襄縣鍛造產業數字化、智能化發展的實施方案》,加快實施專業鎮主導產業壯大、創新能力提升、質量品牌提升等行動,高標準高質量推進專業鎮改造升級,實現鏈條式集群發展。
市場主體是高標準市場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市場經濟的力量載體。培育市場主體,平臺至關重要。當前,我省全力打造支持產業轉型、承載企業集聚的十大平臺,發展專業鎮就是其中重要部分。省專業鎮培育和高質量發展工作實施以來,首批十個專業鎮大膽先行先試,雷厲風行抓推進,分秒必爭抓落實,掀起謀發展的熱潮。
2021年以來,我省深入實施市場主體倍增工程,全面落實48條指導性意見、78條要素服務保障措施等“一攬子”政策,市場主體實現逆勢增長。截至2022年底,全省實有各類市場主體397.89萬戶,同比增長26.1%;涉稅市場主體182.1萬戶,增長32.1%;新設立市場主體和實有企業數量均突破100萬戶。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需要以統籌推進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為支撐。一個地區要發展,短期靠項目,中期靠政策,長期靠環境。在《關于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若干意見》《山西省優化營商環境條例》《山西省促進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等系列政策引導下,我省相關部門相繼出臺細化措施。在減稅降費上,出臺《全省稅務系統全面支持民營企業發展若干措施》;在凈化法治環境上,出臺《全省政法機關支持服務保障民營企業發展的指導意見》等;在扶持中小微企業發展上,出臺《關于進一步深化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的意見》;在親清政商關系上,出臺親清政商關系正負面清單;在優化發展環境上,設立“96301”山西省投資服務熱線,向外來投資機構和個人提供7×24小時在線中英雙語服務,實現政策咨詢、項目對接、投訴受理的省、市、開發區全覆蓋。
代表委員議政
全國人大代表,朔州市委副書記、市長吳秀玲
高標準市場體系建設是對接融入全國統一大市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途徑。朔州著力打造“三無”“三可”營商環境,深化“證照分離”改革,提升市場主體登記便利度,推進開發區“承諾制+標準地+全代辦”改革,朔州機場2023年6月份運營,集大原高鐵朔州段2024年底開通,積極推動物聯網、工業互聯網等通信基礎設施建設。嚴格執行抽查事項清單,建立行業監管部門和綜合監管部門協調配合機制,實行“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常態化。2022年,朔州市市場主體凈增率達到26%,民間投資增幅分別高出全國、全省8.3、11.8個百分點。
下一步,朔州將立足資源型地區轉型發展實際,以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為目標,深化要素市場化改革,推動經營性土地、勞動力等要素協同配置,完善“互聯網+監管”,營造安全穩定公平有序的法治環境。
鏈接
高標準市場體系是保障市場有效運行的重要基礎。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高標準市場體系,能夠讓每一個市場主體得到公平對待,讓各種市場要素自由高效流動,讓市場循環暢通、充滿活力。
五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市場主體培育和營商環境建設,經濟生態持續優化。培厚市場主體發展土壤,落實國家及我省助企紓困政策,累計新增減稅降費近2200億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積極推進登記注冊便利化,推行簡易注銷,市場主體登記時間由28.5天壓縮至0.5天。大力推進“小升規”。五年來,市場主體數量增長189.2萬戶,凈增規上工業企業3700戶,“專精特新”企業增長10倍、達到2113戶。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編制“十四五”營商環境規劃,開展營商環境創新提升行動,創新推出“五有套餐”,大力推行“互聯網+政務服務”,“一枚印章管審批”“證照分離”等改革走在全國前列,營商環境4項重要指標躋身全國標桿,8個典型案例入選中國營商環境報告,“三無”“三可”營商環境成為山西的靚麗名片。
建設高標準市場體系,牽引全面深化改革。我省將完善產權保護、市場準入、公平競爭、社會信用等市場經濟基礎制度,充分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補齊商品要素市場短板,完善市場基礎設施,提升監管現代化水平,加快建設統一開放、競爭有序、制度完備、治理完善的市場體系。全面深化重點領域改革,激發轉型動力活力。(楊文?。?/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