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8日下午,省政府新聞辦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近年來全省考古重大課題階段性成果以及2022年我省重要考古發現,并回答記者提問。
馬學英:
記者朋友們:
大家下午好!歡迎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近年來,我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圍繞考古重大課題,高質量開展了各項田野考古、研究與宣傳展示工作,取得了一系列豐碩成果。今天我們很高興地邀請到:
省文物局副局長于振龍;
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省考古學會理事長王曉毅;
興縣碧村遺址項目負責人張光輝。
請他們介紹近年來全省考古重大課題階段性成果以及2022年我省重要考古發現,并回答各位記者的提問。
首先,請于振龍副局長介紹有關情況。
省文物局副局長 于振龍:
各位媒體朋友:
大家下午好!山西省文物局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加大田野考證力度,加強考古成果轉化利用,持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考古課題,為實證我國百萬年的人類史、一萬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做出了山西貢獻。
一、學術引領,持續攻關
山西是早期國家形成與治理實踐的關鍵區域,始終處于中原文化與北方文化互動交流的最前沿。晉西地區在整個晉陜高原政權興起過程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堯都平陽在陶寺”逐漸為學界所公認后,夏時期的山西呈現何種政治格局;鹽銅資源如何促進了夏商王朝的崛起。圍繞這些重大歷史問題,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五)”、國家文物局“考古中國”重大項目及山西省文物局“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重要課題框架下,我們持續開展了夏縣師村、襄汾陶寺、夏縣東下馮、興縣碧村、沁水八里坪、絳縣西吳壁等十余處重要遺址的考古工作,取得了一系列重要發現,為深入研究中華文明起源、文明進程、文明交流互鑒等重大課題提供了豐富詳實的資料。
二、開放共享,傳承文明
為加強考古和歷史研究成果的傳播,舉辦“大政之源”特展、“考古的溫度——山西‘十三五’考古成果展”,集中展現山西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及最新考古成果,推出“考古云講堂”系列講座、舉辦“山西考古新發現論壇”,推動考古成果全社會共享,搭建“山西文物”“考古匯”網絡宣傳平臺,宣傳展示山西考古成果,讓考古新發現、研究新成果走出庫房、走出實驗室,走進博物館、走近人民群眾,激發全社會參與文物保護的熱情,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了強大的精神力量。
三、2022年度山西重要考古發現推介
2022年,各項考古工作有序推進,也取得許多重要成果,我們選取年度實施的重大課題及基本建設過程中的重要考古發現予以推介(以時代為序):
1.運城夏縣轅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轅村遺址是近年來晉南地區發掘面積最大的仰韶文化晚期遺址,發現了大量遺跡和遺物,是研究仰韶文化向廟底溝二期文化轉變的新材料。作為仰韶時期距鹽湖最近的核心聚落之一,出土獨具特色的筒形罐為探索鹽業資源的早期開發、利用提供了新線索。
2.太原小店鄭村新石器時代遺址
鄭村遺址首次發現了山西境內相對完整的一處龍山時期地坑式院落,其建筑布局完整、生活要素齊備,較為完整地展示了太原盆地龍山時期聚落的面貌,為深入研究晉中盆地龍山時期文化與北方石峁文化、晉南陶寺文化的聯系提供了新的資料。
3.呂梁興縣碧村新石器時代石城遺址
碧村遺址是晉陜高原入黃河口處,史前時期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遺址,擁有著雙重城垣和嚴密的城防系統,面積達75萬平方米。
碧村遺址是河套石城文化圈面向中原地區的一座重要門戶,是黃河文化的重要標識,為揭示中華文明歷史進程中的山西貢獻增添了新的重要支點。
4.運城稷山東渠夏時期遺址
東渠遺址的發現填補了臨汾盆地西部夏文化研究的空白,是近年來晉南地區夏文化研究的重要發現。為探討夏時期晉南與豫西地區的關系、深入認識東下馮文化內涵,從考古學角度解讀晉南“大夏之墟”提供了新的材料支撐,也為研究晉南地區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提供新的考古實證。
5.運城絳縣西吳壁遺址商代墓地
西吳壁遺址因豐富的夏商冶銅遺存而聞名。2022年度發現的商代墓地,為了解西吳壁遺址的性質提供了重要線索。
其中,M16是迄今所知二里崗下層(商代初期)階段規模最大、內涵最為豐富的商系大型貴族墓葬。
西吳壁商代墓地為探討晉南地區商代人群構成、禮制源流,以及商王朝國家形態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
6.臨汾霍州陳村金元時期瓷窯址
霍州窯是金元時期北方地區陶瓷手工業的標志性窯場和杰出代表?;糁莞G的第一次考古發掘工作,揭露出金、元、明時期的窯業遺存,出土了大量瓷片和窯具標本,是研究霍州窯燒制歷史、工藝技術、生產面貌、經濟形態、傳播影響等問題的系統性基礎資料。謝謝!
馬學英:
感謝于振龍副局長的介紹。
接下來,開始回答記者提問。請各位記者在提問前先通報所在新聞單位的名稱。
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記者:
請問,山西在實證中華文明進程中處于什么樣的地位?山西在重大的考古課題上是如何部署實施的,并取得了哪些階段性成果?
省文物局副局長 于振龍:
感謝記者的提問。山西是實證中華文明進程的核心地區,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在晉南盆地形成的最初中國,協同著先進技術、禮制思想、藝術發源等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特質遠播四方,在帶動周邊文化發展的同時,也增強了文化向心力。
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物工作的重要論述和考察調研山西重要講話重要指示精神的指引下,我省考古事業圍繞重大課題持續攻關,充分發揮重大項目的學術引領和行業帶動作用,圍繞考古實證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五千多年文明史,謀劃、部署、實施了一批重大考古研究課題,科學闡釋了我省在文明起源、中華文明形成、統一多民族國家建立和發展中的重要地位等關鍵問題。
?。ㄒ唬﹪@“考古中國·河套地區聚落與社會研究”及“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重大課題,持續開展了興縣碧村遺址的考古發掘與研究工作。碧村遺址是目前在晉陜高原入黃河口處發現的史前規模最大、保存最好的一座石城,它占據河套地區向晉中、晉南過渡的關鍵要道,有著規劃嚴密的城防系統,是北方石城文化圈面向東方的一座重要門戶,這為揭示“天下萬國”背景下中原與北方文化互動提供了新的突破口。
?。ǘ﹪@“考古中國·夏文化研究”重大課題,重點實施了芮城坡頭遺址、襄汾陶寺遺址、夏縣東下馮遺址及忻州尹村遺址的考古工作。其中,芮城坡頭遺址考古發現了中條山鹽湖附近規模最大的龍山時期環壕聚落。陶寺遺址擁有城墻、宮殿、王墓、禮制、文字、冶金術等最為齊備的文明要素,為文明判定和文明治理提供了普世的中國方案。東下馮遺址確認了夏時期“回”字形環壕、早商時期夯土城址以及大型倉儲類建筑,是山西地區探索夏文化的重要遺址。忻州尹村遺址的考古發掘為研究忻定盆地夏商時期文化更迭及與周邊考古學文化的關系提供了詳實的材料。
?。ㄈ﹪@“考古中國·中原地區文明化進程研究”重大課題,著重開展了夏縣轅村遺址、翼城北撖遺址及沁水八里坪遺址的考古工作。其中,翼城北撖遺址經勘探確認是目前山西已知規模最大的仰韶中期環壕聚落,彌補了晉南仰韶中期大型環壕聚落的空白。沁水八里坪遺址經考古工作證實是晉東南地區與陶寺文化年代相當的、具有濃郁陶寺文化因素的區域核心聚落。
?。ㄋ模﹪@“晉南在中華文明進程中的地位與作用研究”課題,持續開展了夏縣師村遺址、絳縣西吳壁、垣曲北白鵝、聞喜邱家莊等重點遺址的田野考古工作,開展了聞喜酒務頭、絳縣橫水墓地等重大考古發現的資料整理工作,實現了多項關鍵性突破,取得了一批重要新認識:
山西運城夏縣師村遺址首次發現2枚仰韶文化早期的石制蠶繭和6枚石雕蠶蛹和陶制蠶蛹。石制蠶繭與石雕蠶蛹揭示著早在6000多年前,在運城盆地這一中華文明起源的核心區域內,蠶已經在先民生產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為研究中國古代養蠶繅絲技術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線索,師村遺址很可能是某大型生活聚落旁邊專門以養蠶繅絲為主的原始手工業作坊聚落。
絳縣西吳壁遺址補充了夏商冶金工業鏈,發現了迄今為止國內二里崗下層(商代初期)階段規模最大、內涵最為豐富的高等級商系墓葬,墓主應是居住在晉南地區的高等級貴族。由此可以進一步證明西吳壁遺址是晉南地區商代前期最重要的中心聚落之一,除向外輸送銅料外,還肩負區域管理與對外交流等職能。為探討商王朝國家形態與統治模式等學術問題提供了直接證據。
垣曲北白鵝墓地確認了山西境內首個成周王畿范圍內的采邑遺址。
聞喜上郭-邱家莊遺址發掘了山西目前規模最大的東周墓葬,確認了上郭城址范圍及鑄銅手工業作坊區,證實其都邑性質。
同時,還出版相關論著70余部(篇),為進一步突顯晉南在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中優勢地位提供了重要支撐。謝謝!
山西廣播電視臺新聞融媒體中心記者:
考古是一項重要的文化事業,社會大眾對考古課題、考古發現十分關注,如何讓普通大眾更好認識考古成果、理解考古成果、認識考古學?山西在考古成果轉化、利用和普及方面有哪些舉措呢?
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省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曉毅:
感謝記者的提問。國家文物局和山西省文物局在部署考古重大課題實施的過程中,也十分重視考古成果的轉化。根據國家文物局印發的《“十四五”考古工作專項規劃》相關要求,在考古工作基礎上,深入挖掘、整理、闡釋考古成果,積極推進考古報告出版、考古成果展覽、考古成果多媒體科普、傳播等成果轉化方式,準確提煉并展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山西省文物局主辦的“大政之源”特展是對我國百萬年人類史、一萬年文化史和五千多年文明史山西篇章的深入解讀,集中展現了山西在中華文明探源中的重要地位及最新考古成果?!翱脊诺臏囟取轿鳌濉脊懦晒埂?,系統闡釋了十三五期間山西的考古成就及主要突破,體現了山西考古在延伸了歷史軸線、增強了歷史信度、豐富了歷史內涵、活化了歷史場景等方面的積極貢獻。
我們希望通過多層次、跨媒體、豐富多樣的考古成果轉化形式,讓大眾更加了解山西在中華文明發展不同時空范圍的內涵特點,使大眾能夠對我國百萬年人類史到五千多年文明史產生深思,感受中華文明之博大精深、源遠流長,不斷增強文化自覺、文化自信。謝謝!
央廣網記者:
我們知道,黃河以西的陜北高原上有石峁遺址,那么位于黃河東岸呂梁山入黃河口的興縣碧村石城遺址和石峁又是什么關系呢?碧村遺址對于我省黃河文化的保護傳承方面有什么作用?
興縣碧村遺址項目負責人 張光輝:
感謝記者的提問。碧村和石峁所處的龍山晚期是“天下萬國”時代,《左傳·哀公七年》記載:“禹會諸侯于涂山,執玉帛者萬國”,表明當時古國甚多,這一情況也被考古工作逐步所揭示,碧村從其規模、等級、內涵來看,已具備古國之態。
碧村與石峁兩地直線相距51公里,從其城址規劃、建造方式及其日常生活用品來看,有著密切的交往和聯系。
碧村處于河套石城文化圈的東部前沿地帶,是控扼東西交通的重要支點,這一情況與其嚴密的城防設施高度吻合。因此,碧村既可以作為石峁與東方交流的重要樞紐,也可以成為其在黃河東岸的一道屏障,用一句話來形容兩者關系的話,“唇齒相依的盟友”可能更為比較妥當。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黃河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
碧村遺址是晉陜高原入黃河口處,所見規模最大的一處石城聚落,發現較為完整的大型城門和中心石構建筑群,具有較強的觀賞性,是展示我省黃河文化成就的重要物質載體。
碧村東門址是目前發現史前最為標準的甕城設施,且其城址中心區域及城門規劃中均有了明顯中軸觀念,這集中反映了碧村先民在我國早期建筑史取得的重要成就,是揭示黃河文明的節點性遺址。謝謝!
光明日報記者:
夏文化研究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點問題?,F在經??吹秸f河南的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那么東渠遺址是夏文化嗎?山西和河南的夏文化又有什么關系呢?
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省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曉毅:
感謝記者的提問。我們知道河南安陽殷墟遺址的發掘尤其是甲骨文的發現證實了商王朝的存在,隨之而來的夏王朝是否存在就成了我們最關注的問題之一。
河南偃師二里頭文化是夏文化,二里頭遺址是夏都,是現在學術界的一個主流觀點。
夏文化的定義可以分為廣義和狹義兩類。
狹義的夏文化,特指“夏王朝時期夏民族的文化”,這個概念比較純粹,也就是只有夏民族創造的文化才是夏文化,以河南二里頭文化為代表。東渠遺址從這個角度講不是夏文化。
廣義的夏文化,是指在被夏王朝統治或控制的,與夏民族結盟或者被兼并的氏族。也就是說,除了夏民族之外,凡是受夏王朝統治的族群創造的文化,也是夏文化。東渠遺址就屬于這一類。從性質上說屬于山西夏文化,學界也叫作東下馮文化。
提到東下馮文化,就不得不提到山西夏文化和河南夏文化的關系。
晉南與豫西地區一直是探索夏文化的關鍵區域。豫西地區就是純粹的狹義的夏文化,以二里頭文化為代表;晉南地區以東下馮文化為代表。
但兩者既有區別又有聯系,到底是什么關系,考古界、學術界也一直在爭論,夏文化的研究也在不斷探討中得以深入。
東渠遺址的新發現豐富了東下馮文化的內涵,我們更傾向于東下馮文化是一支獨立考古學文化,但同時又明顯受到河南夏文化影響?;蛟S東下馮文化就是夏王朝時期與夏族結盟的一支本地土著勢力,屬于山西的夏文化。謝謝!
山西日報新媒體部記者:
我們注意到,西吳壁遺址是以冶煉遺存而聞名的,2022年又發現了商代墓地,無疑增加了這里文化因素的復雜性,請問這些發現有什么重要的意義?
省考古研究院院長、省考古學會理事長 王曉毅:
感謝記者的提問。來自于不同區域的物質文化遺存,可以稱為不同的文化因素。我們在西吳壁墓地,發現了三種樣式的隨葬品。這三種隨葬品,有些是本地的,還有些是從商王朝中心地帶來的,還有從北方青銅文化分布區來的。這說明西吳壁除了本地人外,還有來自商王朝和北方青銅文化分布區的人。
我們知道,西吳壁在夏商時期的主要職能是冶煉銅礦。商王朝和北方青銅文化分布區的人來西吳壁的目的,應該就是為了獲取銅資源。
夏商時期,銅是支撐國家命脈的戰略資源。王朝經營冶銅生產地的力度非常大。這次在西吳壁發現的大型墓葬M16,是迄今為止,國內商代初期最大、內涵最豐富的貴族墓。因為這座墓葬的發現,我們可以看出商王朝十分重視晉南地區的銅礦資源,同時可以確定西吳壁是商王朝設在晉南地區的中心聚落。謝謝!
山西廣播電視臺黃河Plus記者:
霍州窯在上世紀70年代調查中發現,2022年是霍州窯發現近50年來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請問從考古和保護的角度下一步工作將如何開展?
興縣碧村遺址項目負責人 張光輝:
感謝記者的提問?;糁莞G是北方地區金代、元代瓷器生產的代表性窯場,在中國陶瓷發展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2022年是霍州窯址發現以來第一次考古發掘,取得了重要的收獲。揭示出豐富的金代、元代和明代窯業遺存,出土了大量的瓷片和窯具。
中國古代制瓷業是一個復雜的系統行業,想要盡可能完整揭示霍州窯的歷史,考古工作上需要從時間和空間兩方面來入手。一是,持續開展霍州窯的考古發掘工作,傳統考古學輔助以更多的科技檢測,來展示霍州窯從創燒、興盛到衰落的完整瓷業面貌和技術成就。二是,加大對于窯址周邊瓷土資源、水運資源的調查,最大程度呈現出霍州窯從生產到流通的脈絡,探索霍州窯產品的影響力。
窯址保護方面,霍州市政府已經啟動了霍州窯的整體保護規劃工作,本次系統考古工作為規劃編制提供了科學依據。下一步,地方政府將對窯址實施整體保護,結合考古發掘對反映窯業歷史的關鍵節點和場景進行原址展示。謝謝!
馬學英:
非常感謝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院以及興縣碧村遺址項目等三位負責同志出席省政府新聞辦新聞發布會,也非常感謝各位記者朋友對我們工作的大力支持。
今天的新聞發布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